【www.cdxinx.com--梦的故事】

明朝十三陵的风水传说【03-01】 一、明十三陵的风水传说

明十三陵,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方圆四十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。选中这块风水宝地还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
永乐七年(1409)明成祖朱棣,率领文武大臣到北方巡视,顺便也带了几位风水先生,为其选择百年后的陵地。这日来到昌平县龙母庄时,看见庄上有人家办喜事,明成祖暗想:“今天不是黄道吉日,为什么会有人娶亲呢?”于是,他停下来,询问娶亲人家,得知是本村僧人姚广孝择的日期。

于是,明成祖命人找来姚广孝,问他为什么挑选此日?姚广孝说:“今天确实不是黄道吉日,可我算定今天一定有贵人前来。龙虎相冲,凶煞神自退,这叫逢凶化吉。”明成祖见他说破自己的身分,知道遇到高人,于是,便封姚广孝为选陵侯,随他一同去选择陵地。

选择陵地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姚广孝寻找陵地,足足跑了两年。起初看到了几处位置极佳的风水,却没有被选上。

最先找到的是屠家营,因明成祖姓朱,“朱”与“猪”同音;猪进屠家,就要被宰杀,不吉利。又找到狼儿谷,猪旁有狼,更危险。又找到燕家台,但“燕家”和“晏驾”(皇帝死了叫晏驾)谐音,也不能用。

最后找到一处黄土山的地方,这里东、西、北三面群山耸立,南面蟒山、虎峪山相峙而立,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;中有曲水环抱,山清水秀;山间明堂广大,群山似封若闭,中间水土深厚确实是风水极佳的宝地。

这些风水先生们各逞其能、大掉书袋,指出龙头、龙尾,说蠓山和虎山是青龙白虎,能起到守卫陵区的作用。

明成祖问姚广孝道:“选陵侯,你看看,这块地可以埋葬我几代子孙?”姚广孝说:“此地山间明亮广大,藏风聚气,可以埋葬皇上的万子重孙。”其实这是一句隐语,即告诉明成祖,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,明朝就灭亡了。

明成祖当然听不懂这句隐语,非常欢喜,于是,就降旨圈地八十里做为陵区禁地,并将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动土修陵。

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就在此处正中的位置,其他陵墓均依山而筑,呈扇形分别建在东、西、北三面的山麓上,形成了体系完整、规模宏大、气势磅薄的陵寝建筑群。这里共埋葬了十三个皇帝,因而称为十三陵。

原来,改朝换代的事也是上天早已经定好的,正像姚广孝所说的那句隐语一样,明十三陵预示着明朝也只能到崇祯为止了,在十三陵墓区内的墓地,埋葬崇祯后,就再也没有安置其他皇帝的地方了。

 

 关于明朝的风水故事后世流传甚广,其中流传最多的是关于明朝皇帝陵墓也就是十三陵的风水故事,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,乃是现存最大的皇帝陵墓群。下面就随小编来看看明朝皇帝陵墓的风水传说故事吧。
  二、历史上谁给朱元璋家看的风水
  据《明史·太祖纪》和《天府广记》记载:朱元璋幼名重人,又名兴宗,字国瑞,濠州钟离(今安徽凤阳)人,出身寒门。17岁那年,因天旱蝗灾,父母兄弟相继去世。邻居刘继祖看他可怜,曾给坟地一块,遂得以克葬亲人。从此,“孤无所依,乃人皇觉寺为僧”。后来,风云际会,逐鹿中原,定鼎金陵,位登大宝,于是便追尊四代,建仁祖淳皇帝陵于凤阳,并命皇太子到泗州(今江苏泗洪县)祭告祖考妣。由于年代久远,祖先当年葬地的确切位置已难以确认。
  因此,皇太子一行就只好站在泗州城上望河凭吊。可是,洪武十七年(公元1384年)农历十月十二日,族人朱贵声称他已找到朱元璋祖父当年的居处和葬处,并随之公布了一个风水故事:
  朱元璋的祖父生于宋末元初,为江苏句容县通德乡朱家村人。后天下大乱,遂携家渡淮,到泗州定居。每遇红白大事,当地百姓常推他做司仪。有一天,他在屋后杨家墩下的一个土坑里正躺着歇息,忽然来了一老一少两个道士,那老的指着熙祖所卧之地说:“若葬此地,必出天子。”小道士问道:“何以见得?”老道说:“不信可以插个干树枝试试,肯定生叶。”
  接着,急呼熙祖起来。熙祖听到他们的对话后佯装睡熟。于是,两个道人插完树枝便扬长而去。十日后,熙祖赶早去验,果然枯枝发芽生叶。于是巧施调包计,拔去生枝,另换枯枝。过了一会儿,两个道土赶来。那老道见枯枝未发,而熙祖在旁,因此心生疑窦,指着熙祖说:“肯定被此人换去。”转身又对熙祖道:“若想发福,死后葬此,家门当出天子。”
  说完悻悻而去。元泰定四年(公元1327年),熙祖去世,遂葬该地,不等封土,即自成坟。这一年末,朱家又迁到钟离之东的盱眙县木场里。一天,朱元璋的母亲遇一异人,修须奇貌,头戴黄冠,身着朱衣,给了她一丸白药。这药神光闪闪,一吞下,即身怀六甲。第二年,即元天历元年(公元1328年)九月生下一子,这就是朱元璋。此时离其祖父葬期只有一年。因为朱贵认坟有劳,朱元璋除了恩赐给他田宅钞锭金带衣服等物外,还特别授予他一个祖陵奉祀四品官,并许其子孙世袭管理署事。
  三、明皇陵未解谜团:朱元璋陵寝如北斗
  十三陵风水为何难保大明昌盛风水,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话题。在古代,特别是汉唐以后,上自帝王宫室、陵墓,下至官署、寺庙和民宅,在选址和营建过程中大多都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。最初,风水只是古人寻找墓地时使用。它的理论大概是:葬地内有生气,生气可以带来福音。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,遇风吹就会失散,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。
  所以,古人寻找墓地,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,即风吹不到、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。后来,人们将风水概念扩大到城市、民居等领域。为了加以区别,人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。
  明代帝陵的卜选,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的。卜选的方针是:四面有山,左右和前面有水;山水曲折变化;龙(陵后的山脉)、穴(陵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)、砂(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)、水(河流)之间的相配关系,等等。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,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,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。
  后来他在这一地区找到“吉壤”,叫黄土山,山前有龙虎二山,形成风水宝地。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“天寿山”,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——长陵。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、东、西三面环山,南面敞开,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,向东南奔泻而去。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,东为“龙山”,西为“虎山”,符合东青龙、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。
  用风水理论来衡量,天寿山山势延绵,“龙脉”旺盛,陵墓南面而立,背后主峰耸峙,左右“护砂(山)”环抱,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,前景开阔。陵墓的“明堂”(基址)平坦宽广,山上草木丰茂,地脉富有“生气”,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。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,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,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、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,追求形同“天造地设”的完美境界,用以体现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观点。
  十三陵的选址考虑了天干的因素(即天时,天时考虑三、六、九)、人的因素(明代十三代皇帝陵墓都建在此)、地的因素(土质很差,以虎山为最差。也许它原来的土质是好的,到现在已经发生变化)。这个十三陵是一个聚人气、才气的风水宝地,就像故宫一样,虽然朝代变换,民族却愈加强大。当然,十三陵虽然是风水宝地,但是,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,在中国历史上,朝代更替几乎具有某种神秘的必然性。
  黄仁宇在《万历十五年》中说:“1587年,是为万历十五年,岁次丁亥,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,无事可记,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。在这个时候,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枕乐,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,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,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,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,最后的结果,都是无分善恶,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,有的身败,有的名裂,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。”所以将明朝的灭亡完全归罪于十三陵的风水也是不恰当的。


查看更多梦的故事相关内容,请点击梦的故事

2020 尺度星座网版权所有. 湘ICP备19018207号-1